草莓

All lives matters


读书有感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些生活现象

1.Black lives matters

一位非裔美国黑人被白人警察虐待致死,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的种族qs游行抗议,并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偏见",其定义为: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负向的态度。(the social animal)

由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种族qs是一种偏见,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叫,这种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因有五种:(1)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和冲突,(2)替代性攻击(3)地位或者自我形象的维持(4)性格性偏见(5)对社会规范的遵从

我们主要从1 2和5这三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经济和政治竞争:偏见可以被视为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强势群体便试图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掠夺和诋毁,来获取一些物质利益,当局势紧张或者相互之间的排斥目标(包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或者意识形态目标)陷入冲突时,带有偏见的态度便会增多。很多数据表明,歧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偏见对一些人是有利的。


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  

古希伯来人有一个习俗,在赎罪日,一位神职人员将手放在一只山羊的头上,嘴里念叨着人们的罪过,这样做象征性地将邪恶与罪过从人的身上转移到这只羊的身上,随后这只羊被放逐到野外,无视便洗去了社区的罪恶,这只羊被称为替罪羊。

在现代社会中,替罪羊一词被用于形容某个力量较弱的无辜的人,因为某件自己无过错的事情而受到谴责的过程。不幸的是,这个人却不能逃到野外,而是常常会收到残酷的对待甚至死亡。

由于疫情的影响,美国的失业率在不断地增加,很多行业收到重创,这种情况下,人们被耗尽了积蓄,又不能轻易的去攻击经济制度,但是却可以找到一只替罪羊。简单的说,当人们经历一场经济萧条时,他们便可能体验到很多挫折,这些挫折会导致犯罪和其他暴力犯罪明显增多。

 黑人所收到的私刑,在经济因素之外,还存在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因此,替罪羊现象一般出现在这样的情景中:个体倾向于将攻击矛头转向他们不喜欢、明显的而又相对弱小的群体。


从众引起的偏见


虽然经济竞争、挫折和任何一个需要可以解释部分偏见,但绝大部分偏见行为却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盲目遵从的结果。对偏见性规范的遵从,可能是由于不能得到确切的证据或者错误的信息处于优势。

偏见性态度也可能被一个机制上支持这种态度的偏见性社会有目的地加以培养。

所以一类事件的发生,是政治,经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偏见的社会之中时,常常会不加批评地接受各种偏见。

  

2.性别qs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权统治社会,许多人对女性持有矛盾的心态,既敌意的性别歧视或善意的性别歧视。敌意的性别歧视对女性所持的定型化看法是,女性不如男性。善意的性别区分对女性持有正向的定型化看法,如将女性作为完美的厨师和母亲来加以赞美,而且会在女性不需要保护的时候致力于向他们提供保护。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两方面都认为女性应当回归传统的定型化社会角色。

另外媒体在偏见的维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广告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很有魅力的但却头脑简单的"女孩",她们过分忧虑应该用哪种品牌的洗衣剂,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演依靠男人来指点迷津。

 从不易察觉的层面上看,人们倾向于相信和接受频繁出现的事物,除非有强有力的理由来反对这样做。一旦得以内化,这种定型便会弱化女性对自身生命潜能的感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情况下,女性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同时,面临的社会压力依然是巨大的,因为女性的定型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将女性视为生理上天生适合繁琐家务,便有助于一个男性社会将她们牢牢地束缚在吸尘器上。

3.受害者有罪论

为什么在看到妇女被qj的新闻后,有些人会说一定是她进行了某种挑逗,二战时期,犹太人被屠杀时,有些人会倾向于一定是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情,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归咎于受害者现象

“如果那些黑人,lgbt群体不希望惹麻烦,不想被特殊对待,为什么他们不……”这类想法产生了一种需求:要求在群体的成员更加严格地遵循那些为多数人设定的规则。

简单的说,如果你不想觉得自己在社会中被视为异类,那最好"入乡随俗",少数服从多数。

讽刺的是,将受到伤害归咎于受害者本人,将受害者所处的困境归因于他们的人格和无能,这样一种倾向却是人们追求公平世界的愿望所引起的。

当我们得知某个事件的结果后,与它相关联的一些复杂的背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看起来我们似乎清楚的了解这一切,假如有人要求我们对事件的结果加以预言,我们可能会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受害者不可能从事后聪明偏差中收益指导自己的行为。

简单的说,在我们看到一个新闻的时候,一般会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一件事情,还会发出一种疑问,"明明知道危险为什么还要如何如何",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站在受害者角度,在事件发生的那一刻,他们并不能同样站在上帝视角去思考问题。

4.网络暴力

我个人是从人类的攻击性来探讨网络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学家将攻击性定义为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

那么为什么有人在做出一些行为后会遭到网络暴力呢?

根据弗洛伊德的"液压理论",人类有一种强大的死本能,这是一种促使人类走向死亡的一种本能的驱动力,会导致攻击行为,必须采取某种形式讲攻击性能量释放出来,以免它继续积累导致疾病。

当面对某些挑衅性刺激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看到一些人的负面行为时,我们会用一些手段对这些人迎头痛击,手段之一就是网络暴力,因为这样不但释放了攻击性,也同样会给对方造成心里不适的可能性。

所以,当你遇到了不公的网络暴力情绪收到影响时,产生痛苦与不适的同时,生理上会产生一些变化,攻击性的行为会使得体内的睾丸素增加。

 因此,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一定要辩证的看待网暴这个问题,有些时候对于一些诋毁不必过于在意,除了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之外,很多的网暴者的目的,就是要造成对方心理上的不适,如果有确切的把握不要犹豫,对其进行回击以减轻自己的不适,同时,不必为了目标之外的人去解释自己,因为一旦这些人跟目标者一样向你发起了攻击,他们就已经跟那个人站在"同一战线",即使你有足够的客观条件证明自己,那些人依然会对你产生敌意,因为他们会选择性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他们放弃或者反驳自己的判断,就会陷入一种认知失调,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愚蠢的,所以有时候,人都会选择自己认为对的而不会选择客观正确的东西。


  以上是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书籍的摘抄和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最后再来科普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术语


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逐渐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积极的心理现象。

评论

热度(2)